從未公開的自媒體第一性原理大解密|9大要點|短影音攻略|頻道經營|網紅培育|我的美笈客日記
自媒體的第一性原理大解密:
從未有人完整的研究關於自媒體的第一性原理
所謂的第一性原理,可以參考網路上的資料。
原則上就是
把複雜問題拆解成最基本的真相,再從這些真相出發思考解決辦法。
所以你可能正在經營 IG、YouTube、TikTok,可能也
在努力拍片、寫文、發限動。但你是否也遇過這
些問題:
• 為什麼我努力產出,觸及卻越來越低?
• 為什麼別人隨便發一篇就爆,我卻發十篇沒人理?
• 為什麼內容做得好,卻變現不起來?
這些問題的答案,不在表面數據,
而在背後的底層邏輯——也就是今天要談的「自媒體的第一性原理」。
第一性原理 1,是「吸引注意」。
這個世界資訊太多,但注意力很少。
想被點開、被看見、被記住,第一步不是內容好不好,而是能不能讓人「停下來」。
為什麼「吸引注意」這麼重要?
-
沒有人在一開始就關心你,他們只關心「這是不是跟我有關」。
→ 你得用「觀眾的語言」打開他的注意力開關。
-
沒有注意力,後面的價值、情緒、信任全都無法成立。
→ 點都不點,誰會理你要講什麼?
-
自媒體的競爭不是內容好壞,是誰能在 1 秒內抓住你。
→ 不是你沒價值,是你沒被看到。
✅ 實戰經營方法(如何吸引注意)
1. 用觀眾的痛點、慾望或好奇心當開場
👉 你得回答觀眾心中的一句話:「關我什麼事?」
-
你是不是也遇過⋯
-
為什麼大家都在做這件事卻沒效果?
-
我試了這個方法,只花5分鐘結果⋯
2. 影片開頭 3 秒要有事發生,文字首句要有鉤子
-
❌「嗨大家好我是⋯」
-
✅「我用這招讓觸及率翻了三倍(而且不是下廣告)」
3. 縮圖/封面/首句用「衝突、對比、數字、問題」吸睛
-
3種你以為有效但其實會掉粉的發文方式
-
為什麼努力經營還是沒人看?
-
我花100元買了一堆廢物,卻因此業配爆增
4. 不吸睛的開頭,永遠不會有完播率
👉「如果觀眾在一秒內不感興趣,就再也沒機會了。」
→ 吸睛,不是浮誇,而是「有感」
『一句話就打中痛點開場+剪接最衝擊的一秒畫面+結尾反轉』
這套公式來做運用
ig:daven.0315 |
|給出價值
第一性原理第二,是「給出價值」。
觀眾不是來看你發牢騷,他們來是為了得到點什麼:
知識也好、陪伴也好、情緒的共鳴也好。
只要觀眾覺得有收穫,他才會留下來。
「價值」是感知,而非資訊量
不是你講很多觀念就是「有價值」,
而是觀眾感受到「我得到了」的那一瞬間。
▶️ 延伸說明:
-
「我學會了一個技巧」→ 認知價值
-
「我被安慰到」→ 情緒價值
-
「我笑了」→ 娛樂價值
-
「我覺得這人說出我的心聲」→ 共鳴價值
重點不是內容有多深,而是觀眾有沒有感覺「有用、被懂、被取悅」。
|持續產出
第一性原理3,是「持續產出」。
很多人問:「要不要等有靈感、有好畫面再發?」我的答案是:別等,先發。
數據不是來自完美的內容,而是來自持續試錯與微調。
✅為什麼「持續產出」是關鍵?
-
沒有持續,就沒有數據;沒有數據,就無法優化。
→ 內容不是「一次就中」,而是「發10次才知道哪次中」。
-
演算法偏愛活躍帳號,你不更新,它就不推你。
→ 「斷更」就是自媒體最慢性的一種自殺。
-
創作本身是技能,要靠量累積出感覺。
→ 腳本、拍攝、說話節奏、圖文排版……都要做中學。
✅經營建議與實作策略:
1. 建立你自己的「輸出節奏」
-
例如:一週三更/一日一貼/三天一影片
-
不求完美,但求規律,讓觀眾形成期待感
2. 內容方向不要一直換,先重複做熟一個主題
-
練習出「一個題材+三種表達方式」
-
例如:「如何拍影片」可拆成 → 知識教學/經驗分享/工具開箱
3. 先求上傳,再求優化
-
別被剪輯卡住、配音困住、封面耽誤
→ 發出去才有數據,數據才告訴你該改哪裡
4. 累積內容庫、備稿庫,避免焦慮爆發
-
每週花1天,準備下週的3篇/3支內容
-
有庫存,你就能從容持續,而不是臨時亂做
很多人會說:「我發一支影片都很認真做,但都沒什麼成效。」
那我會問他:「你發了幾支?」
答案通常是:「3支。」
『自媒體是個賽跑,不是誰跑最快,而是誰跑得最久。』
情緒共鳴
第一性原理4,是「激起情緒共鳴」。
所有爆款內容背後都有一件事:讓人有感。
讓人笑、讓人哭、讓人不爽——情緒是一切分享的觸發點。
人會分享的,不一定是最有用的,而是最有感的。
能讓人笑、哭、生氣、被戳到的內容,才有機會「變成他的內容」
這才會分享、留言、轉貼。
為什麼「情緒共鳴」這麼關鍵?
-
情緒觸發,是觀眾轉發的動力
→ 被說中、不甘心、覺得好笑、有同感,才會分享給朋友
-
演算法偏愛「互動高、有爭議、能討論」的內容
→ 不是資訊最完整的爆,而是情緒最濃的先上去
-
真實情緒,比完美包裝更容易打中人心
→ 沒有情緒,就沒有話題;沒有話題,就沒有擴散
✅ 經營情緒共鳴的策略:
1. 用「你是不是也⋯」開場,讓觀眾代入
你是不是也曾經⋯⋯?
你有沒有那種時候,很想放棄⋯⋯?
👉 這是一種開門式情緒邀請,觀眾會覺得你在說他的故事。
2. 用故事說觀念,而不是用觀念講道理
「我那天發了一篇文,結果觸及掉到剩平常的三分之一⋯我差點懷疑人生,但後來我發現⋯⋯」
👉 故事=情緒的容器,帶情緒的話,才有人聽得下去。
3. 給觀眾「一句說中他」的金句
-
例:
❝你不是不夠好,你只是還沒被看到而已。❞
❝每個創作者都有一段「沒人理的時候」。❞
👉 讓他覺得「這句話我想截圖/分享/留言」,就是爆點的開端。
4. 使用畫面+音樂營造氛圍(影音經營)
-
情緒低落配安靜 bgm
-
情緒高潮配鼓點+快節奏剪接
-
停頓讓情緒有空間,字幕與語氣配合強調
粉絲連結
第一性原理5,是「粉絲連結」。
粉絲不是按讚人數,而是那群願意為你站出來、
轉發、留言、支持你的人。
他們不是流量,而是你的基石。
自媒體不是做給陌生人看,而是跟一群認識你、信任你的人建立長期關係。
粉絲不是數字,而是能陪你走下去的「熟人感」。
為什麼粉絲連結是經營的核心?
-
只有建立關係,觀眾才會願意一直回來。
→ 你不是他的娛樂,而是他的生活一部分。
-
再強的內容都比不上「我就是喜歡你」。
→ 粉絲不只是因為你內容好,而是因為是你在說話。
-
信任=轉發、互動、支持、變現的基礎。
→ 沒有連結,觀眾永遠是「看過就忘」。
✅ 經營粉絲連結的策略:以下幾點務必做到
1. 讓你「有溫度」而不是「有距離」
-
拍內容之外的日常、幕後、失敗時刻
-
自我揭露一些「真實感」的情緒和反應
→ 觀眾不是想看機器,而是想跟一個人連結
2. 互動是一種經營,不是工作
-
留言一定回,或用限動/貼文點名回覆
-
貼出粉絲創作/回饋文(建立社群感)
→ 你回一次,他就記你一輩子
3. 社群不是你在發,是你在陪伴
-
使用「我們」而不是「我」:
✘「我最近推出一個計畫」
✔「我們一起來挑戰看看這件事」
→ 話語權轉換,粉絲就會參與。
4. 說話像一個人,而不是一個品牌
-
太正式、太營業感會讓人有壓力
-
用對話感說話 → 「我自己也常這樣耶」「你也有這種感覺嗎?」
5. 用長期計畫養熟粉絲(像養成遊戲)
-
週更挑戰/倒數日記/共創內容
-
讓粉絲參與你創作的一部分:「你想我下一集拍什麼?」
→ 他參與的,是自己的期待
ig:ayayanlei |
引發行動與停留
第一性原理6,是「引發行動與停留」。
觸及率不只是演算法決定,而是觀眾「有沒有點你、有沒有停
下來看你、有沒有互動」。
這三個行為,就是平台判定你值不值得被推的依據。
為什麼這麼關鍵?
你想讓更多人看到你?先讓第一批人「動」起來。
→ 點開、看完、留言、轉發,這些「行動」是平台觀察內容品質的關鍵指標。
觀眾滑得快,留得住才有戲。
→ 多數內容 3 秒就被滑過,能留住的才有下一步互動與信任。
行動+停留=高觸及,高觸及=更多成長可能。
🔁 常見錯誤觀念:
❌「我內容明明不錯,為什麼沒人看到?」
→ 因為你只做到內容,不代表觀眾會想點、想看、想分享。
❌「標題寫得太誇張不好吧?」
→ 真正厲害的內容,是標題吸引人進來,內容又能讓人留下來。
簡言之,需要把上面幾點做到,觀眾自然會停留下來
信任轉單
第一性原理7,是「信任轉單」。
變現從來不是「賣得多厲害」,而是「信任多深厚」。
有信任,就算你推薦一顆雞蛋,粉絲也會買單。
觀眾不是因為商品才下單,而是因為相信你。
真正的商業轉化,來自長期建立的「信任感」,而不是一次性的「推銷力」。
你能不能賣出產品、接到合作、開課爆滿,
關鍵不是你說得多厲害,而是觀眾有多相信你。
他們不是因為「這個東西很棒」而買,
而是因為「這個東西是你說棒,我才信的」。
✅ 實戰經營法則
1. 在沒賣東西的時候,就開始累積信任
信任不是等你要變現才開始建立,
而是從你第一支影片、第一篇貼文開始種下的。
實作建議:
平常就分享使用習慣/價值觀/挑選邏輯
表達你對產品「用」的感受,而不是「賣」的角度
2. 你怎麼講,比你講什麼更重要
例句:
✘「這超好用!快點買!」
✔「我原本也不確定,但試了兩週,真的解決我X的問題。」
用陪伴式語氣+個人經驗,建立信任,而不是強推。
3. 展示信任,而不是炫耀業配
讓觀眾感覺:
✅ 你推薦的是你真心相信的
✅ 他買了,不是為了你賺錢,而是對自己有幫助
ig:carine_0728 |
做你自己
第一性原理8,是「做你自己」。
演算法永遠在變,觀眾口味也在變,但只有你的個人風格不會變。
可被模仿的內容會過氣,無法取代的你才會長紅。
別人可以模仿你的腳本、封面、剪輯,但沒人能複製你。
自媒體競爭最終比的不是技巧,而是你這個人夠不夠有辨識度。
為什麼「做你自己」是第一性原理?
-
演算法喜歡獨特風格,觀眾喜歡真實個性。
→ 越真、越有態度的帳號,越容易留下記憶點。
-
風格是一種護城河,可複製的內容沒辦法長紅。
→ 一旦失去自我,就變成「你跟誰很像」,不是「你是誰」。
-
人設太刻意,觀眾會感覺得到。
→ 裝出來的角色很累,做自己才有持久的輸出力。
✅ 經營「做你自己」的實用策略:
1. 找到你「做得來又做不膩」的內容形式
如果你喜歡碎念,就碎念;喜歡冷知識,就冷知識
與其硬轉型成別人,不如讓別人記得你怎麼說故事2. 承認你是誰,而不是扮演你是誰
分享自己的偏好、限制、觀點
例:「我不是專家,但這是我實際試過的心得」
→ 真誠,比完美更有力量
3. 個性就是你的風格
說話方式、語速、用字習慣
不用跟風模仿別人的片頭片尾
→ 讓觀眾一看到你的字、一聽到你的聲音就知道是你
4. 用日常建立熟悉感
偶爾曬一下生活、拍幕後、分享自己也會失敗
→ 「真實」=「信任」+「記得你」
明確定位
第一性原理9,是「讓人一眼記住你是誰」。
模糊帳號最容易被忘記,清楚標籤最容易被記得。
別怕局限,怕的是沒人知道你在幹嘛。
定位的關鍵,是讓人一眼記住你是誰
如果觀眾講不出你是誰,你就只是資訊洪流裡的背景聲。
模糊的帳號最容易被忘記,清楚的標籤才最容易被分享
為什麼「明確定位」這麼重要?
-
平台不是讓你被找的,而是讓你「被記住」的。
→ 你不能靠人來找你,而是靠記憶點讓人想「找你」。
-
觀眾沒有耐心研究你是誰,只記得你給了什麼。
→ 沒有一句話能描述你,就不會產生轉發、口耳相傳。
-
定位清楚,你才知道內容怎麼做、怎麼講、跟誰說。
→ 否則你每一篇發文都像在「撒網」而不是「打中人」。
✅ 經營定位的實戰方法:
1. ✅ 用一句話定義你自己(定位公式)
👉「我幫 誰 解決 什麼問題,用 什麼風格 呈現」
範例:
-
我幫創作者成長 IG,用好笑又毒辣的方式講知識
-
我是一個用動畫陪你理解焦慮的心理諮商師
-
我分享一個媽媽每天帶三個小孩還能創業的真實日常
2. ✅ 固定標籤 & 視覺風格
-
名稱欄寫明職能定位(而不是只有稱號)
-
色調統一、用語固定、風格明確(嚴肅/療癒/幽默)
👉「看到你的畫面、語氣,就知道是你」=最強記憶點
3. ✅ 持續強化單一主軸,不怕重複
-
不要怕觀眾看膩,因為你講100次,才可能有10次他有看到
-
人們會因為你「這件事講得最好」而記住你
4. ✅ 拒絕模糊標籤(錯誤示範)
-
✘「多元分享生活大小事」
-
✘「熱愛自由的創作者」
-
這些定位,根本不痛不癢,不知道你是誰也不知道你做什麼
做內容前,先問自己一句:
「觀眾會怎麼形容我?」
如果他說不出來,那不是他問題,是你的問題。
結語:
經營自媒體,沒有標準答案,但有通用邏輯。
這些第一性原理,會是你少走彎路的捷徑。
當然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自媒體資料
歡迎私訊我的IG
我是導演球球,我們下次見。
ig:ayayanlei
歡迎跟我聊
⸻
留言
張貼留言